验货员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咖啡机电热管打端子之后的压降怎么测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5 16: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朋友:
有哪个朋友在咖啡机行业做过的,有知道咖啡机电热管打端子之后的压降怎么测试?有相应的检验规范和标准吗?还有有没有内配线打端子后的拉力测试标准和检验作业规范(包含压降测试);请支持一下,谢谢!
2#
发表于 2011-12-25 16:05:54 | 只看该作者
端子拉力IEC1210
3#
发表于 2011-12-25 16:06:0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一般讲接触电阻,用毫欧表可直接测量。测压降再测电流,麻烦且误差也大,何若呢!以下供参考:

电子接插端子的品质和可靠性检测

为确保接线端子的品质和可靠性,预防上述致命故障的发生,建议按照产品的技术条件,研究制定相应的筛选技术要求,开展以下有针对性的预防失效的可靠性检验。
1、预防接触不良
1)导通检测:目前,一般接线端子生产厂家产品验收试验无此项目,而用户装机后一般均需要进行导通检测。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对一些重点型号的产品应该增加100%的逐点导通检测。
2)瞬断检测:有些接线端子是在动态振动环境下使用的。实验证明仅用检验静态接触电阻是否合格,并不能保证动态环境下使用接触可靠。因为,往往接触电阻合格的,连接器在进行振动、冲击等模拟环境试验时仍出现瞬间断电现象,故对一些高可靠性要求的接线端子,最好能100%对其进行动态振动试验考核其接触可靠性。
3)单孔分离力检测:单孔分离力是指插合状态的接触件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分离力,用来表征插针和插孔正在接触。实验表明:单孔分离力过小,在受振动、冲击载荷时有可能造成信号瞬断。用测单孔分离力的方法检查接触可靠性比测接触电阻有效。检查发现单孔分离力超差的插孔,测量接触电阻往往仍合格。为此,生产厂除要研制开发新一代的柔性插合接触稳定可靠的接触件外,不应对用于重点型号采用自动插拔力试验机多点齐测,应对成品进行100%的逐点单孔分离力检查,防止因个别插孔松驰造成信号瞬断。

2、预防绝缘不良
1)绝缘材料检查:原材料品质优劣对绝缘体的绝缘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对于原材料厂家的选择格外重要,不可一味的降低成本而丧失了材料品质。应选择信誉好的大厂材料。且对每批材料来料要仔细核对检查批号,材质证明等重要信息。做好材料使用的追溯性资料。
2)绝缘体绝缘电阻检查:目前,有部分生产厂工艺规定装配成成品后再检测电性能,结果由于绝缘体本身绝缘电阻不合格,只得整批成品报废。合理的工艺应是在绝缘体零件状态就100%进行工艺筛选,确保电性能合格。

3、预防固定不良
1)互换性检查:这是一种动态检查。它要求同一系列相配的插头和插座都能进行相互插配连接,从中发现是否有由于绝缘体、接触件等零件尺寸超差,缺装零件或装配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无法插合、定位和锁紧,甚至在受旋转力的作用下造成解体。互换性检查的另一作用是通过螺纹、卡口等插拔连接能及时发现是否有产生影响绝缘性能的金属多余物。故对一些重要用途的接线端子应100%进行该项目检查,以避免出现这类重大的致命失效事故。
2)耐力矩检查:这是一种考核接线端子结构可靠性十分有效的检查方法。如美军标MIL-L-39012标准规定。根据标准应该每批都抽测样品进行耐力矩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3)压接导线的检测:在电装时经常发现个别芯压接导线送不到位,或送到位后锁不住,接触不可靠。分析原因是个别安装孔螺牙处有毛刺或脏污卡死。特别是使用厂已电装到一个插头座的最后几个安装孔,发现该疵病后只得将已安装好的其它孔压接导线一一卸出,重新更换插头座。此外,由于导线线径与压接孔径选择配合不当,或由于压接工艺操作失误,还会造成压接端不牢的事故。为此,生产厂在成品出厂前要对交货的插头(座)的样品所有安装孔进行检测,即用装卸工具将压接有插针或插孔的导线摸拟送到位,检查能否锁住。根据产品技术条件规定,对逐根压接导线进行拉脱力的检查。
没有可靠的接线端子,就没有可靠的系统工程。失效与可靠是相对应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通过接线端子可靠性筛选发现各种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可引出大量经验教训和排除各种隐患,为改进设计、 工艺、检验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修订和制订接线端子技术条件的重要依据。寻找预防失效的措施,实现由失效变为可靠的转化,是失效分析的最终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外贸验货员网

GMT+8, 2025-9-10 02:25 , Processed in 0.0567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