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货员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IE-動作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 16:4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動作分析

第一節 動作分析的意義、目的與動素
一、動作分析的意義與目的
動作分析是在程序決定後,研究人體各種動作的浪費,以尋求省力、省時、安全和最經濟的動作。
動作分析的實質是研究分析人在進行各種操作的細微動作,刪除無效動作,使操作簡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
動作分析的目的: 發現操作人員的無效動作或浪費現象,簡化操作方法,減少工作疲勞,降低勞動強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標准的操作方法,為制定動作時間標准作技術准備。
發現動作浪費的著眼點:
(1)腳的動作:
‧空步行;
‧返回半步;
‧踏出半步等。
(2)物品運動:
‧上下、左右;
‧反轉;
‧轉換方向;
‧收存放置。
(3)手的動作:
‧上下、左右;
‧單手等待;
‧交替拿取;
‧重複;
‧不好拿;
‧不好做;
‧幅度大。
(4)眼睛的動作:
‧尋找;
‧選擇;
‧確認;
‧辨認;
‧盯住;
‧注意;
‧焦慮。
(5)身體的動作:
‧回頭;
‧彎腰;
‧伸背;
‧大幅度動作;
‧拉緊;
‧不安全動作等。
二、動作分析方法
1.目視動作分析
即以目視觀測的方法尋求改進動作方法。
2.動素分析
動素分析,是將工作中所用的各個動素逐項分析以謀求改進。
3.影片分析
即用攝影機將各個操作動作拍攝成影片放映,而加以分析。
三、動素的名稱、定義及形象符號
1.伸手(Transport Empty,用TE表示)
定義:空手移動,伸向目標,又稱運空。
起點: 當手開始伸出的瞬間開始。
終點:當手剛觸及目的物的瞬間終了。
分析:
(1)伸手系指空手。
(2)此動素前常接“放手”,後跟“握取”。
(3)此動素不能取消,但可縮短距離。
(4)移動距離是指動素的實際路徑,而非兩點間直線距離。
(5)在其它條件不變時,手移動長距離較短距離需要的時間較多。
(6)熟練的操作者在重複性工作的繼續周程內,其手的移動幾乎經過完全相同的路線。
(7)伸手通常包括下列三種過程:
1)由靜止開始,加速達最大。
2)以後即以此速度等速前進。
3)最後減速到完全停止。
(8)手移動時,必須以眼引導手,故眼的移動次數及距離長短,常對操作有影響,
改善:
(1)能否縮短其距離。
(2)能否減少其方向的多變,尤其是突變,
(3)能否使工具物件移向手邊。
(4)手移動的種類,按其需時的多少,順序如下(應選擇需時較少的移動):
1)伸手至一固定位置的物件或地點。
2)伸手至每次位置均略有變動的物件(此時需用眼尋找)。
3)伸手至一堆混雜物中選取,或伸手至甚小的物件。
2.移物(Transport Loaded, 用TL表示)
定義: 手持物從一處移至另一處的動作稱移物。
起點:手有所負荷並開始朝向目的地移動的瞬間開始。
終點:有所負荷的手抵達目的地的瞬間結束。
分析:
(1)運送的物件可能為手或手指攜帶,亦可能由一地點滑送、拖送、推送等。
(2)此動素所需時間,依其距離、重量及移動種類而定,故可縮短距離、減輕重量及改良移動種類,以達到改善。
(3)運實途中常發生“預對”。
(4)此動素前常接“握取”,後跟“對准”及“放手”。

改善:
(1)能否減少其重量。
(2)是否可應用合適的器具,如輸送帶、容器、盛具、鑷子、鉗子及夾具等。
(3)是否使用身體的合適部位,如手指、手腕、前臂、肩等。
(4)能否用重力來滑運或墜送。
(5)搬運設備能否用腳來操縱。
(6)是否因物料的搬運或程序的往返,而增加搬動時間。
(7)是否可因增加一小工具或放搬運物靠近使用點而取消搬運。
(8)搬運方向的突變是否可以取消?各種阻礙物能否搬去。
(9)常用物料是否已放置于使用點。
(10)是否已用合適的工具、小盒子等,且其操作是否按裝配順序排列。
(11)是否視搬運物的重量,使用身體最合適的部位,而達到最快的搬運速度。
(12)是否有些身體的動作可以取消。
(13)雙手的動作能否同時、對稱而又反方向。
(14)能否由提送改為滑送。
(15)眼的動作能否與手的動作相協調。
3.握取(Grasp,用G表示)
定義:利用手指充分控制物體。
起點,當手指或手掌環繞一物體,欲控制該物體的瞬間開始。
終點:當物體已被充分控制的瞬間結束。
注意: 當物體已被充分控制後的握取稱為持住(即已不是握取了)。
分析:
(1)此動素不能取消,可以改善。
(2)此動素的定義著重點在以手指圍繞物,如用任何工具夾物,則不能稱為握取。
(3)握取常發生在“運空”與“運實”之間,其後常跟“持住”。
改善:
(1)是否可一次握取多件或減少握取次數。
(2)是否可在容器端開一缺口,以便握取。尤其是較小零件,是否可以改善容器的邊緣,以利握取:
(3)工具、物件能否預先放好,以利握取。
(4)前一工位的操作者放下工件的位置以及工具等放置的位置,能否使下一位操作者簡化握取。
(5)是否能用其它工具代替手的握取。
(6)工具、物件能否預先放于回轉盤內, 以利握取。
4.裝配(Assemble,用A表示)
定義:為了兩個以上的物件的組合而做的動作。
起點:兩個物件開始接觸的瞬間。
終點:兩個物件完全配合的瞬間。
分析:
(1)此動素的改善多于取消。
(2)此動素前常有“對准”或“預對”,後常跟“放手”。
改善:
(1)能否用夾具或固定器。
(2)能否使用自動設備。
(3)能否同時裝配數件。
(4)工具是否已達最有效的速度及送進。
(5)是否可用動力工具,以減少人的裝配時間。
5.使用(Use, 用U表示)
定義:利用器具或裝置所做的動作,稱使用或應用。
起點:開始控制工具進行工作的瞬間。
終點:工具使用完畢的瞬間。
分析:
(1)此動素常可獲得改善,不但可節省時間,更可節省物料。
(2)在某種操作內,常可連續發生多次的“使用”。
(3)以手代替工具工作時,亦屬此動素,如用手裁紙,即屬手在“應用”。
改善:同“裝配”。
6.拆卸(Disassemble,用DA表示)
定義:對兩個以上組合的物體,作分解動作。
起點:兩個物體開始分離的瞬間。
終點:兩個物體完全分離的瞬間。
注意:盡量使用工具,以減少時間。
分析:
(1)此動素常為改善。
(2)此動素前常為“握取”,後常跟“運實”或“放手”。
(3)此動素所需時間,常與兩物件的連接情況及松緊程度有關。
改善:同“裝配”。
7.放手(Release Load, 用RL表示)
定義:從手中放掉東西,稱放手或放開。
起點:手指開始脫離物體的瞬間。
終點:手指完全脫離物體的瞬間。
注意:考慮放手的終點是否為下一動素開始的最佳位置。
分析:
(1)此動素為所有動素需時最少者。
(2)實際測時,常與前一動素合並計時。
改善:
(1)能否取消此動素?
(2)能否就在工作完成處放手,用墜送法收集物件?
(3)能否在運送途中放手?
(4)是否必須要極小心的放手?能否避免?
(5)容器或盛具是否經過特殊設計,以便能接納放手後的物件?
(6)放手後,手或運送的位置是否對下一動作或次一移動最為有利?
(?)能否一次放手多件物件?
8.檢查(Inspect,用I表示)
定義:將?品和所制定的標准作比較的動作,叫檢查或檢驗。
起點:開始檢驗物體的瞬間。
終點:?品質量的優劣被決定的瞬間。
分析:
(1)此動素為眼注視一物,而腦正在判斷是否合格。
(2)此動素的重點是心理上的反應。
(3)檢驗時,按操作情況需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器官。
(4)此動素所需時間常因下列因素而定:
?個人的反應快慢,?標准的精確度;?物料的誤差;?視力等感官的好壞。
(5)如其它條件相同,則人對聲的反應比對光的反應快,而對觸覺的反應比對聲音反應更快。
改善:
(1)能否取消或與其它操作合並?
(2)能否同時使用多種量具或多用途的量具?
(3)增加亮度或改善燈光的布置是否可減少檢驗的時間?
(4)檢驗物與檢驗者眼睛的距離是否合適?
(5)檢驗物的數量是否足夠采用電動自動檢驗?
9.尋找(Search,用Sh表示)
定義:確定目的物的位置的動作。
起點:眼睛開始致力于尋找的瞬間。
終點:眼睛找到目的物的瞬間。
分析: .
(1)新手及不熟練者此動素較多,訓練有素及工作熟練者,則費時極少。
(2)如工具、零件、物料各有定所,工作現場布置合適,則此動素費時極少。為取消此動素的最有效的方法。
(3)如能取消此動素為好。
(4)操作愈複雜,愈需記憶、愈不穩定,或物件愈精細時,此動素費時愈多。
改善:
(1)物件給予特別標示(用標簽或塗?色)。
(2)良好的工作場所布置。
(3)是否需要特殊的燈光。
(4)物件、工具有固定位置,並放置于正常工作範圍內。
(5)操作人員應培訓,使之成為習慣性的動作,而取消此動素。
10.選擇(Select,用St表示)
定義:在同類物件中,選取其中一個。
起點:尋找的終點即為選擇的起點。
終點:物件被選出。
分析:
(1)實用上常將“尋找”與“選擇”合並來計時。
(2)物件愈精細,規格愈嚴格,此動素的時間愈長。
(3)物件分類放置,避免混雜在一起,以及有效的現場布置,常可取消此動素。
改善:
(1)是否可取消此動素?
(2)工具物件能否標准化和互換使用?
(3)能否改善安排,而使選擇較容易或可以取消?
(4)能否當前一操作完畢時,即將零件(物料)放于下一操作的預放位置?
(5)能否塗上?色,以利選擇?
11. 計劃(P1an, 用Pn表示)
定義: 在操作進行中,為決定下一步驟所做的考慮。
起點:開始考慮的瞬間。
終點:決定行動的瞬間。
分析:
(1)此動素完全為心理的思考時間,而非手的動作時間。
(2)操作中由于操作者的猶疑,即發生此動素。
(3)操作愈熟練,此動素時間愈短。
改善:
(1)是否可以改善工作方法,簡化動作?
(2)是否可改善工具、設備,使操作簡單容易?
(3)操作人員是否已培訓,使其熟練而減少或消除此動素?
12.定位(Position, 用P表示)
定義:將物體放置于所需的正確位置為目的而進行的動作,又稱對准。
起點:開始放置物體至一定方位的瞬間。
終點:物體已被安置于正確方位的瞬間。
分析:
(1)此動素前常為移動,後常跟“放手”。
(2)很多情況此動素常可能發生在“運實”途中。
(3)此動素所需時間常按下列情形而定,
?對稱的物件,或任何方向均可放置的物件,需時最少。
?半對稱的物件,即能有數個位置可以放置,需時較對稱物件多,較不對稱物件少。
?不對稱物件,僅有一個位置可以放置,需時最多。
改善:
(1)是否必須對准?
(2)能否用量具以利對准?
(3)松緊度能否放寬?
(4)手臂能否有依靠,使手能放穩而減少對准的時間?
(5)物件的握取是否容易對准?
(6)能否利用腳操作的夾具?
13.預定位(Pre-Position, 用P P表示)
定義:物體定位前,先將物體安置到預定位置。
起點:與定位的起點、終點相同。
分析:
(1)此動素常與其它動素混合在一起,最常見的情況是與“運實”一起發生。
(2)所謂預對,必須能將物件放置于合適的位置上,方便以後的再行取用。如將用完的筆放置于傾斜豎起的筆架上,此處宜用“預對”,因為下次從筆架上拿筆時,就能握取使用時的位置。
(3)可以利用夾持工具或特設容器,使物件保持應用時的姿勢,以利握取時即已成為使用時的姿勢。
改善:
(1)物件能否在運送途中預先對正?
(2)工具的設計是否能使放下後的手柄保持向上,以利下次使用?
(3)工具能否懸挂起來,以便一伸手即可拿到?
(4)物體的設計能否使每一面(邊)均相同?
14.持住(Hold,用H表示)
定義:手握物並保持靜止狀態,又稱拿住。
起點:用手開始將物體定置于某一方位的瞬間。
終點:當物體不必再定置于某一方位上為止的瞬間。
分析:
(1)此動素常發生在裝配工作及手動機器的操作中,前為握取,後為放手。
(2)手絕對不是有效的持物工具,而是成本最貴的夾持工具。
(3)應設法利用各種夾具來代替手持物。
(4)能否于操作中取消此動素?
改善:
(1)能否用夾具來持物?
(2)能否運用摩擦力或粘著力?
(3)能否應用磁鐵?
(4)如持住不能取消,則是否已設“手靠”、“手墊”以減輕手的疲勞?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hung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09-11-3 11:59:33 | 只看该作者
太详细了,谢谢楼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威望 +1 收起 理由
shenhb001 + 1 + 1 你很热情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09-11-5 09:30:03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楼主啦!
一定好好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外贸验货员网

GMT+8, 2025-4-22 07:54 , Processed in 0.0427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