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货员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趣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3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8:14:04 | 只看该作者

定义?

交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行为过程,它涉及到意义成分和为实现某种意义成分而必需的物质成分诸方面。甲、乙双方在进行某种意义的交际的时候,作为交际主体的甲或乙,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或获取某种信息、实物;或取得某种谅解、协作;或缓解某种气氛、冲突,这些目标的实现,就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反之,作为交际客体的甲或乙,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交际主体的作用,他有自己抉择,同意或反对,都是一个能动的反应过程。甲同乙双方的交际活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进行的。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

交际是人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无论是信息交流、文化交流,还是思想意识的沟通,都具有实践意义和社会性,是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交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为和先发制人的手段,去沟通思想,取得对方的理解,引起对方的良好反应,使自己始终处于进攻的状态,这是动态的;然而他又必须进行自制,在展开进攻之前或之中,要进行必要的条件准备,完全进入角色,选择良好的时机和情境,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深思熟虑、出奇制胜,这又是静态的。同时,交际的作用是沟通思想、传播信息、去弊求利。而实现这一作用,交际者必须借助于各种媒介和工具。自古至今,人们进行交际的最主要工具是语言,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也不管是言语交际还是非言语交际,它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日趋增多、更为先进,电台广播、影视录像、电报电传、电话、卫星转播以及各种先进的交通工具,更便于和加速交际的进行,极大程度地提高交际效益。 销售人网 h

交际行为的发生,必然带来人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的反映。在十分复杂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印象,这就出现了交际心理。所谓交际心理,就是在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心理。这种心理存在于交际者自身和交际活动的空间。比如说那些不甘寂寞,想创造发明,显示自己的才能的人,其心迹也会以微妙的方式,或隐或现,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那些遁迹山林的隐士,他们的心理是不是难以推测呢?也不见得。因为遁迹本身就是某种心理的外现。每个人要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是希望求得衣食住行,要求得到生活必需品;二是要接触他人,不是官方,就是平民百姓,必须借他人之信息、经验、情感来丰富自己,填充心灵的空虚,满足心理的需求,以求得平衡自己的心理。据说安徽九华山的百岁宫中有个“真身”,名叫应身菩萨他生前虔诚修行,躲在深山以中药黄精为食,活了一百几十岁,最后封洞坐化。后来,当僧徒们找到他时,老僧尸身已成了“木乃伊”。这样的人是否就毫无寄托、无交际意识可言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首先老僧寄希望于坐化升天而成为“真身”,没有轻生之举;其次他用鲜血写了自传,向世人吐露自己的身世和“事迹”,留下与世交际的信息。可见,隐蔽与自封只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他的心迹永不外露,更不能因此而断定他会断绝一切交际而无交际心理。

交际心理的客观存在性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的生活需要交际。因为作为社会性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有“自我实现”的最迫切的要求。这种需求,是一种心理需要。实现这种需要,决不能离群索居,固步自封,而必须千方百计去接触人,将自己置身于人群之中。读书、交谈、写文章,都是希望让别人了解自己,也希望自己了解别人。了解的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人只有锲而不舍地进行交际活动,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交流,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承认自己,才能谈得上“自我实现”,以满足自己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在相互心理的作用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8:17:09 | 只看该作者

交际心理解析——人际EQ心理学

在忙碌的工商社会中,我们似乎渐渐忘了如何与他人相处,而属于中国人的人情味似乎也在金钱的巨流中消逝了。随着大家追逐个人的名利,心中却渐感空虚,每当夜深人静时,你是否会发现知心无几人。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如何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课题。本网页的设立主要也是希望能提供大家一些信息及方法,来探索个人的人际关系并且解决个人的人际互动困境。

你的人际关系如何呢?你是否能适意地与他人互动呢?你是否为人际问题苦恼呢?本专栏人际EQ心理学将带领你去探索你目前的人际关系,并且剖析你目前在人际关系上的困境,由这样的引导下,期盼您能摆脱困境,并与他(她)有更深入的人际互动。

本专栏的安排分成九大章,依序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序论,所讨论的是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希望藉由他人的理论来剖析你的人际关系。若你对基本的人际关系研究有兴趣的话,欢迎您由本章开始阅读,对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后,然后深入地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章所探讨的是一些人际互动的哲思与想法,藉此让你能够回头省思你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并进一步看看这些想法是如何影响到你的人际互动。

第三章,就直接来剖析你目前的人际关系,经由一些练习来帮忙分析你目前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讲人际沟通,本章探讨的是一些基础的人际沟通技巧,希望能藉此协助您成为一位沟通高手。

从第五章到第九章所讨论的是一个「两人」人际关系建立的流程,从最开始的接触认识(第五章)到接下来得互相熟识(第六章)到熟识后的亲密(第七章)然后在谈关系中的恶化(第八章),最后在谈到大家所不愿意碰触的伤口——关系的结束(第九章),经由这一系列的探讨,帮助你清楚地了解两人互动的过程与关系的建立,而且在各章中,我们将针对该阶段所衍伸的相关议题作深入的探讨,期望藉此可以协助你处理目前所遭遇到的人际困境。

本专栏既然名为「人际关系」,就是不只希望您只是看过就算了。我们在网页上安排了许多的「练习」与「想想看」,就是希望您能够有进一步的思考与体验,并确实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您能够邀请朋友一起来浏览本网页、一起作练习,并分享彼此的心得,那将会收获更多,也可以帮助提升彼此的关系喔!

当然,本专栏只是协助您作一番初步的省思,若是您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重大的困扰,还是期盼您能找专业人员给与协助。

没有人是天生的万人迷,也没有人天生就惹人厌,期盼您在本网页的引导下,能够重新审视您的人际关系,并且找到适合您的人际互动模式。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8:19:06 | 只看该作者

过度表现自已会给人压迫感

我们会误以为,只有表现得最好才是可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不愿意被他人忽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不要被人瞧不起;每个人都在寻求生活的意义,而这意义经常存在于别人的评价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   

  或许我们太注重别人的评价了,太注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和位置了。当我们产生过分强烈的要求时,会故意制造各种“声音”。由于担心别人没有听到,就让“声音”特别响亮震耳。即使这样,自己仍然感到不满足,仍然担心会被轻视和忽略。这么强大刺耳的声音,在别人听起来就成为一种“噪音”。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小的时候,特别是两三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会使用“我”这样的代词。那时候,他的自我价值就是妈妈的夸赞,爸爸的微笑。在大人们聊天的时候,孩子也会插上一句嘴,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大家的笑声中,孩子会感到自己很可爱,因此也会认定自己是可爱的。   

  如果孩子想参与的时候,爸爸妈妈说: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孩子可能就去玩自己的了。如果很长时间,父母都没有注意到他,他就会故意制造一些声音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拿锤子在凳子上砸,越砸越响,直到大人呵斥他停下为止。如果大人又去忙别的,孩子还会继续砸,直到再次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其实,孩子并不觉得砸凳子有多么好玩,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关注到他的存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孩子严加批评,会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够可爱,怕犯错误,长大后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或出现社交焦虑———内心特别希望能够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可是又怕自己做不好。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   

  而对孩子的漠视,比过度批评更加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漠视会让孩子感到无依无靠,无法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孩子关闭了与人交往的心灵之门,而另一部分孩子,由于渴望被关注和重视,在长大以后,他们总是想用各种手段吸引别人的注意。可是,由于他们从小没有学会如何现实地与人打交道,过度地渴望他人的重视和关注,惟恐被忽视。所以,他们在成年后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显得比较自我中心,总要通过一些幼稚的手段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渴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但我们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表现要恰如其分。我们会误以为,只有表现得最好才是可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想想我们心中那些可爱的人,常常是不完美的。   

  要明白,自己在所有方面、每时每刻都超过别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会时刻生活在疲惫之中,同时也会让别人产生压迫感。因为这样做不仅是在表现自己,也是在压制他人、否认他人的存在和价值。“做得好”不是故意表现出来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去做事情,自然而然地去表现。或者说,当我们不刻意去装扮、表现自己的时候,才是最佳的表现。   

  现代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技巧,却最容易忽略人际交往的基本的原则:平等与相互尊重。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总想通过高超的技巧来战胜别人、征服别人、压制别人的话,结果经常是事与愿违,造成身边的人都纷纷离去,不再与我们做朋友。   

  一种有效的做法是:在自己争取表现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别人机会。不仅要当一个发言者,也要耐心倾听别人,让人感到被尊重和接纳。人的尊重和价值是在人际互动之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独立表现的结果。   

  此外,还要注意对别人的讲话及时回应,并对他人说得好的地方给以肯定和鼓励,哪怕只是一个会意的微笑。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悖时,我们也要先肯定他说得好的、正确的方面,再谈自己的观点,并随时注意别人对此的反应和想法。如果看到别人有话要说,一定要让他表达,然后自己再说。
5#
发表于 2008-5-3 19:13:2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老兄验货之余还蛮有闲情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1:04: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LAAGNSL 于 2008-5-3 19:13 发表
看来老兄验货之余还蛮有闲情的。

---
验货只是工作.并不是全部生活...
工作之余交朋识友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7#
发表于 2008-5-4 07:13:23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外贸验货员网

GMT+8, 2025-4-20 11:28 , Processed in 0.0432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