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货员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糊涂学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6 13:5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糊涂处世篇
一、大智若愚,大愚若智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时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干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的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1.糊涤难得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
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哪,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那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3:59:42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

2.藏巧于拙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一般他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曹丕以哭胜曹植的美文是一个例子,安禄山作杨贵妃的干儿子也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
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勣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
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勣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密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
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过,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认为应该有包藏、凝重的胸怀与气度。有一句名言,曰: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05:48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

3.良贾深藏若虚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也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了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07:33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

4.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要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si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南朝梁国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文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为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来。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大摆宴席。有个客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了70 多艘船,烧掉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几乎不挂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孺才即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从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作主人,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坐到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和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在心,相反,都表现出了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
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威望 +2 收起 理由
he_aqi + 2 + 2 你很热情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13:29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_5.解脱执著心

执著与糊涂正好背道而驰。禅,尤其禁止执著心。
有一则佚事,即在告诫人们执著心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那是马祖和尚和南岳和尚正在修行时所发生的事情。一天,南岳和尚来拜访马祖和尚说:
“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禅。”
“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为了成佛呀!”
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这是一般人对坐禅的认识,马祖也这么认为,因此才去坐禅。
可是,南岳和尚一听到马祖的话,竟然拿来一枚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马祖便开口问:
“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
“你磨瓦做什么?”
“做镜子。”
“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
“马祖啊,坐禅也不能成佛的。”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诉马祖,坐禅也不能成佛的原因,这个对话的内容看似骗小孩子,有点滑稽,实际上意义非常深远。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认为坐禅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地去做;不过,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的生活,却予以否定的评价。
为什么呢?
南岳言外之意目的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著坐禅的形式和手段。虽然坐禅很有意义,可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控制,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因此,坐禅的方法虽然是禅最重视的,一旦过分执著其中,反而需要予以否定了。
如此这般,以禅的立场来看,执著必须全被否定,否则一旦陷入执著,就什么东西都得不到了。
换言之,人们常常执著一些东西来过日子,可是一旦持有执著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也无法用弹性的想法来谋求自我实现。
那么,如果过分执著一件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一位大学考试失利的青年,被母亲带来见日本的关大彻和尚。这位青年为了进入一流大学就读,从小就努力用功,可是,一流大学的围墙太厚,他连连失败,结果便想吃安眠药自杀。
青年的脑袋瓜里面,因为有不入一流大学宁可死的想法,所以思考便陷入执著。考取一流大学是他人生目标,只要能争取,万事都可一帆风顺。总之,他太过于执著要进一流大学的想法,所以在经过几次的挑战失败后,由于自己无法超越这层障,因此只好选择死亡。
执著心往往会使自己的视野狭窄,其实进入一流大学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不这样想,自己很多坚强的想法都会一一失去,走上极端以后,就会像这位青年一样,选择自杀的方法,以否定自我。那是因为执著心,使自己的心硬化起来的缘故。
所以人必须放弃执著心,看淡、看开,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这才是糊涂学所倡导的智慧人生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威望 +2 收起 理由
he_aqi + 2 + 2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16:14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_6.用小聪明的悲哀

“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
不到,反而贴了老本的人。
周瑜是庐江舒城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交情甚密,结为昆仲。周瑜人生得靓,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才学也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虎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下,东吴议降者甚众,军心涣散,如非脱颖出了周公瑾,东吴早归属曹操了。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生一计,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对付刘备。遂派吕范为媒人,往荆州说合。不想诸葛亮听到消息,猜定是周瑜的计谋,遂让刘备应允。并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与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之母听得消息,见了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与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比事弄假成真,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刘备劝说娘子去荆州,娘子应允,于是二人商定去江边祭祖,乘机逃离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却被娘子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却见诸葛亮早在岸边等候,刘备等已登了船,往荆州而去。
岸上乱箭射来,却是去的远了。刘备的兵望着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陪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结果,还要做陪本生意,落人耻笑。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凤姐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多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贾府上下的不满,最终还落得个悲惨的结局。应了书中对她的判词: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
好算计人的小人,无不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但因为用心险恶,都维持不了长久。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就注定了败局。设的计见不了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天人共愤,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有一丝透露,就心惊肉跳。且再秘密的事,也还有透风的墙,人家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陪了“兵”也折了。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和爱护、栽培,因此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18:13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_7.泯除心计

《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寓言:庄周到雕陵的栗园里游玩,走近篱笆,忽然看见一只怪异的鹊从南方飞来,翅膀有七尺宽,眼睛直径有一寸长,碰着庄周的额角飞过去,停在栗树林中。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而不能远飞,眼睛大而目光迟钝。”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拿着弹弓窥伺它的动静。这时,忽见一只蝉儿,正得着美叶荫蔽,而忘了自身;就在这刹那,有只螳螂借着树叶掩蔽着,伸出臂来一举而捕住蝉儿,螳螂意在搏蝉,见有所得而显露自己的形迹;恰巧这只怪鹊乘他捕蝉的时候,攫食螳螂,怪鹊见利而不觉自己性命的危险。庄周见了不觉心惊,警惕着说:“唉!物与物互相累害,这是由于两类之间互相招引贪图所致!”,想到这里赶紧扔下弹弓,回头就跑。恰在此时,看守果园的人以为他偷栗了,便追逐着痛骂他。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名的典故就是从这寓言出来的。
由这寓言引申出一个结论:成心谋算他物,就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因而,唯有混除心计,才能免于卷人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然而他人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这就是庄子所谓“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惟欲念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观点,现代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洒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淡泊知足并非是一种消极避世或与世无争的思想,而是包含着慎重的意义。《老子》中认为知足常乐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仁慈;二是勤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上述三点,就可以成为勇敢、富有和有地位的人。
有人将英国人与日本人做了比较,结论是英国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利己主义与他人的利己主义不发生冲突,各不相扰;而日本人却不能将自己的喜悦与他人分享。由此看来,日本人不是过犹不及,就是太爱钻牛角尖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缺点。事实上,无视对方的立场与利益,盲目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做也许暂时畅行无阻,但决不能行之远矣,终有一天会遭人反击。
《老子》中极力强调绝不可有这种心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的含义是,天下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天下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过于执着于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其损失也一定很大。过于积存物质财富的人,其享受方面也远不及别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感到屈辱,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走向极端。这就是《老子》中所讲的“甚爱不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20:18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学大全(上)_8.沉默是金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
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国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的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的可就太大啦!”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如果不是过份地强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它也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作为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对下属更不能采取令人人自危的考察术,必须审察有度。例如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竟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说要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人的方法不义,是陷人于法。
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会有谁敢上朝作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这也可说是古人在辩证法上的“活学活用”了。所谓“大智若愚”就可作如是观吧。
9#
发表于 2008-1-16 16:00: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外贸验货员网

GMT+8, 2025-4-8 01:49 , Processed in 0.04803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