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货员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器使用事故小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3 01:5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2008年东莞黄江热水器事故的讨论的小结





近年来,媒体相继报道了不少与电磁炉有关的产品安全事故,比较有影响的包括2002年发生在北京的创龙电磁炉爆炸事件[1]、2006年发生在深圳的九阳电磁炉爆炸事件[2]、2007年发生在常州的苏泊尔电磁炉爆炸事件[3]以及2008年发生在广州的美的电磁炉爆炸事件 [4][5]等。这些事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宣称出现了因为使用电磁炉而引发的爆炸事故。然而,截至本文成稿为止,由于这些事件最终都没有进入司法调查的程序,也没有相关权威技术部门发布的正式事故调查分析报告;而从相关媒体报道的内容来看,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又正如电影《罗生门》[注]所展现的那样,当事各方——无论是制造商和消费者,还是与其中一方有关联的专家学者——为了各自利益,对事件都只是陈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使得事故的真正原因扑朔迷离。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确实发生了因为使用电磁炉而出现的安全事故,从产品安全的角度,有必要审视相关产品目前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足够,从而避免类似的产品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

分析事故前,首先确定分析的指导原则:


1.1.1 …狭义上电气产品安全的最好表述,即按照产品的设计安装、使用电气产品时,产品不会对使用者、牲畜或财产的安全构成危害。而在广义上,电气产品安全甚至指在其整个产品周期中,在储存、使用、报废等各个阶段,都不会因为该产品而对使用者、牲畜或财产的安全构成危害。需要指出的是,电气产品安全中所指的危害,并不包括由于不恰当的安装和维修电气产品所产生的危险,以及未按照产品的设计用途使用所产生的危险。


1.1.3 …从微观上来看,电气产品安全取决于使用者的常识(人的因素)、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因素)以及产品的安装、使用环境(环境的因素)等三个因素。产品良好的工程设计和制造工艺,是电气产品安全的基础;产品最终的安装、使用环境,决定了产品本身提供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能够真正起到防护的作用(例如,I类产品的电击防护依赖所使用环境的接地可靠性),而使用者的常识决定了是否能够按照产品的设计要求,在产品的安全防护范围内使用产品,并且能够在发生不可预计的意外时,是否能够进行自我保护。


========================================================
C " '6   
摘录事故描述,注意报道中的《罗生门》现象:


当事人-受害者家属:
…于是他走进浴室看个究竟,却发现女儿已经被电死在浴室。经检查,发现该热水器严重漏电。
[思考:如果相关保护装置没有动作,他怎么会没事;可见,缺乏相关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形报道,影响对事故的认识
国家机关:

公*安部门鉴定为“漏电致死”,… 
检测认证机构:
… … 广东省东莞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今日傍晚发布正式质检报告,报告显示该浴室“万家乐”牌热水器没有质量问题,其电气强度和绝缘电阻两个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

[思考:报道检测方式为现场检验,那么,这两个指标的检测方式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检测环境进行的呢?并且这两个指标只是其中两个静态评估参数而已,关键是,发生事故时是在实际使用中,其它参数如泄漏电流、工作回路、接地情形等是如何就不得而知,因此,需要阅读完整报告后才能进一步分析。

当事人-制造商:

万家乐新闻发言人表示,质检报告证实机器没有问题,但万家乐仍会和死者家属进行接触,同时呼吁用户安全用电,称不合理的电线搭配和长期的浴室环境可能导致电路问题。

[思考:“长期的浴室环境可能导致电路问题” ,那么,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当初认证时,潮态测试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的报道是否真的是厂家原话?
[  
确定一般的分析思路:



[对检测的看法:
4.8.1 … 需要指出的是,检测是评估电气产品安全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电气产品的安全特性首先是通过良好的工程设计来实现的,检测仅仅是一种验证手段而已,并且这种手段往往是在一些控制条件下得到的结果,以便有一个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的结果,因此,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实际中的表现。实际中的许多时候,标准中的检测内容往往掩盖了标准中所体现的良好工程规范,造成片面地强调实验而忽略了良好工程规范的错觉。这一点特别是在目前的产品安全认证体系下需要更加注意,由于竞争和商业运作等原因,许多机构往往将实验作为评估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如前所述,得到的结果可能由于条件控制等原因,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特性,甚至有可能误导。




[对制造商的申明和说明书的看法:

3.11 … 对于由于技术上或经济上的原因无法根除的残余危险,应当提供适当的警告,包括警告标志和在说明书中仔细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允许的残余危险是那些出现几率比较低的、不会立即造成危害的,或者危害程度比较直观的,并且在技术上已经充分考虑到的、进一步提供防护措施在经济上或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危险。根据原则七提供的警示和说明不能作为产品设计缺陷的补救措施。



初步分析结果:

1.    可以根据上述的指导原则和分析思路来对各方的叙述进行粗略的判断。结论不难达到,这里不再赘述。


2.    但是,很显然,总体上,事件报道缺乏足够的技术细节来进行最终的事故原因分析。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收起 理由
angel520 + 3 你很热情,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02:05:10 | 只看该作者
附件为产品检测报告

电器检测报告.pdf

436.01 KB, 下载次数: 30, 下载积分: 金币 -1

3#
发表于 2009-3-23 09:07:55 | 只看该作者
觉得有道理,出了问题就该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检测,不能随便做做来应付大众消费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外贸验货员网

GMT+8, 2025-11-7 10:48 , Processed in 0.09273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