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新闻,说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代表们联名给副总理马凯写信,诉说他们的难处和困境。
其实工厂的真实处境如何相信兄弟们都知道,确实前景惨淡,很多工厂由原来的几百上千人缩减到三两百甚至一百几十人,光从这点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我说这些并不是号召兄弟们下工厂的时候体谅工厂的难处,而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工厂和验货行是平行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荣俱荣,兴衰与共。想必老一辈的同行都觉得07年之前第三方多吃香,那时工厂的外单数量大,原材料成本低,工人劳动力成本低,你要来验货,工厂会问你住哪里啊想什么时候出发我派车去接你,去到工厂后不用等你验货挑问题,那点事早早就准备好了,想KTV一下,工厂说没问题,甚至期间还刷刷刷的数个十来张给你说那个下半夜自己搞定。。。。。
现如今呢,问一下各位兄弟,还有这样的工厂么?几乎绝迹了吧? 有的工厂以前是在外面吃饭的,现在转到饭堂了;有的工厂以前验完货有车安排送回家的,现在只能送到附近车站,或者干脆取消接送;有的工厂经理主管对待验货员很大方很有一套,后来因为老板钱袋瘪了,他们的那一套行不通了,然后混不下去了。继续在工厂混着的,也变得有些斤斤计较婆婆妈妈啰啰嗦嗦了,什么这个老板有交代,那个公司有限制,或者老板吩咐不能超过这个数目,或者有的工厂直接告诉你现在他们不兴那一套了,等等。。。
可是另一方面是什么情况呢?比之以前,现在所谓的第三方验货公司在珠三角和沿海一带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十个八个甚至两三个所谓的验货员就能组成公司,他们依靠向客人收取低价的验货费用压制竞争对手,以此维持自身的生存。结果几年发展下来,正是因为这些垃圾公司的存在,破坏了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造成的局面一是大部分的验货公司迫于成本制约和行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下调验货收费,二是由于验货行业这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使得老外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有的公司为了接到单什么都不管了,一味的迁就老外(客人)。悲惨的是,这两种局面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这些在外面累死累活的验货员: 1.客人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了,原来的验货“天书”只有三两页,现在看一遍天书下来可以打完一场麻将了; 2.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一个Manday验几单电器或者家私,搞得一边验货一边骂老外的爹娘,披星戴月回到家准备整理报告图片,结果发现由于一天工作下来搞得头重脚轻神经混乱,尼玛的竟然漏验一个item。。。 3.客人越来越挑剔了,稍微一点小问题动不动就投诉你,待得一年的投诉积累下来,公司内部年终评级出来一看,尼玛的离滚蛋只有一线之隔了,赶紧的牌也不打了妞也不泡了连苍老师也少去问候她老人家了,一有空就研究天书,每天早上起床第一句话就说:从明天起老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出差补贴和差旅报销又被下调了,而且公司财务的老女人经常打电话过来问候你,最经典的问题是这样的:xxx,说说吧,为什么人家去xx厂车站到工厂报3块的公交,而你报8块摩托车?你想懵公司啊,还想不想干啊? 我跟很多不同公司的同行们闲聊的时候都说起过这个话题,对于公司的政策,兄弟们都感叹前景每况日下,下调补贴减少报销也得默然接受,难不成反抗吗?然后不少同行都觉得公司压榨的太利害,相当于明着逼自己从工厂身上搞补助了。常言说官逼民反,现在是“官逼”而民不敢反,因为找工作不容易,不反但是又不能吃哑巴亏,所以只能从工厂身上“巧取”了(相信没有哪位兄弟敢夸口“豪夺”吧 ),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客人压榨验货费——公司压榨验货员——验货员压榨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