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规范根据猪、牛、羊等皮革的加工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各类真皮标志生态皮革进行了规定。
1、为促使国内制革工业与国际规则接轨,本标准除了对皮革一般理化指标的规定外,着重对皮革中可能存在的六价铬、禁用偶氮染料、五氯苯酚(PCP)及游离甲醛等进行了限量规定。
2、一般理化指标要求与检测方法按QB/T 1872、QB/T 1873、QB/T 3812等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进行,取样按QB/T 3812中的规定进行;特殊化学指标的检测方法采用了德国相应标准,取样按本规范中5.2.1的规定进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服装、鞋面以及家具用真皮标志生态皮革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规范可适用于采用各种工艺、各种鞣剂鞣制加工的各类头层服装革、鞋面革、家具装璜革,以及头层手套革、鞋里革、包袋革和汽车坐垫革等。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范中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所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规范。目前未出台的其他皮革种类的国家或行业产品规范一旦出台,只要此类皮革包含在真皮标志生态皮革的种类范围内,也适用于本规范。
GB/T 4694 皮革成品的包装、标识、运输和保管
QB/T 3812 皮革成品物理化学性能实验方法
QB/T 1872 服装用皮革
QB/T 1873 鞋面用皮革
GB/T 16799 家具用皮革
DIN 53313 皮革五氯苯酚的测定
DIN 53314 皮革六价铬的测定
DIN 53315 皮革甲醛的测定
DIN 53316 皮革芳香胺的测定
3 产品分类
产品分类按照QB/T 1872、QB/T 1873、GB/T 16799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分类。
4 技术要求
4.1 一般理化指标和感官要求 生态皮革的一般理化指标和感官要求应符合QB/T 1872、QB/T 1873、GB/T 16799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规定。
4.2 特殊化学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 项 目 | 最高限量, mg/kg | | 直接与皮肤接触 | 一 般 | | 甲醛 | 75 | 150 | | 铬(CrⅥ) | 5 | | 五氯苯酚(PCP) | 5 | 癌芳香胺(见附录表A.1) 30
5 试验方法
5.1 一般理化指标和外观检验 按QB/T 3812的规定进行取样;按QB/T 1872、QB/T 1873、GB/T 16799等产品规范的规定进行一般理化指标的测试和外观检验。
5.2 特殊化学指标
5.2.1 取样 在成品皮革的边腹部取20×25cm2大小皮样用于特殊化学指标的测试。
5.2.2 五氯苯酚(PCP)含量的测定 按DIN 53313的规定进行。
5.2.3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按DIN 53314的规定进行。
5.2.4 甲醛含量的测定 按DIN 53315的规定进行。
5.2.5 偶氮染料含量的测定 按DIN 53316的规定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一般理化指标 按QB/T 1872、QB/T 1873、GB/T 16799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组批、检验。
6.2 特殊化学指标 皮样经过6.1检验合格后,再进行特殊化学指标的检验,如全部符合表1的要求,则该批产品具备配挂真皮标志生态皮革标识的资格。
6.3 型式检验
6.3.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工艺、皮化材料、产品结构有重大改变时;
b)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c)有关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时;
d)生产正常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6.3.2 抽样数量 每批产品中随机抽取3张进行检验。
6.3.3 合格判定
6.3.3.1 单张(片)判定原则 首先按QB/T 1872、QB/T 1873、GB/T 16799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一般理化指标的合格判定;再进行特殊化学指标的合格判定。如一般理化指标合格,而特殊化学指标未达到本规范的要求,应对所存样品进行复检,如结果仍未达到本规范要求或出现影响使用的严重缺陷,即判该产品不合格。
6.3.3.2 整批判定原则 按QB/T 1872、QB/T 1873、GB/T 16799等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一般理化指标的整批合格判定。如一般理化指标合格,而任何1张(及以上)的特殊化学指标未达到本规范的要求,加倍抽样6张进行复检,复检中6张全部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应符合GB/T 4694的规定,此外应在每张符合本规范的皮革反面臀部右侧加盖真皮标志生态皮革标识。
表A.1 对人体或动物有致癌性的芳香胺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登录号 | | 4-氨基联苯 | 4-Aminodiphenyl | 92-67-1 | | 联苯胺 | Benzidine | 92-87-5 | | 4-氯邻甲苯胺 | 4-Chloro-o-toluidine | 95-69-2 | | 2-萘胺 | 2-Naphthylamine | 91-59-8 | | 邻氨基偶氮甲苯 | o-Amino-azotoluene | 97-56-3 | | 2-氨基-4-硝基甲苯 | 2-Amino-4-nitrotoluene | 99-55-8 | | 4-氯苯胺 | p-chloroaniline | 106-47-8 | | 2,4-二氨基苯甲醚 | 2,4-Diaminoanisole | 615-05-4 | | 4,4’-二氨基二苯甲烷 | 4,4’-Diaminodiphenylmethane | 101-77-9 | | 3,3’-二氯联苯胺 | 3,3’-Dichlorobenzidine | 91-94-1 | | 3,3’-二甲氧基联苯胺 | 3,3’-Dimethoxybenzidine | 119-90-4 | | 3,3’-二甲基联苯胺 | 3,3’-Dimethylbenzidine | 119-93-7 | | 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苯甲烷 | ,3’-Dimethyl-4,4’-diaminodipheylmethane | 838-88-0 | | 2-甲氧基-5-甲基苯胺 | p-Cresidine | 120-71-8 | | 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 | 4,4’-methylene bis-(2-chloroaniline) | 101-14-4 | | 4,4’-二氨基联苯醚 | 4,4’-Oxydianiline | 101-80-4 | | 4,4’-二氨基二苯硫醚 | 4,4’-Thiodianiline | 139-65-1 | | 邻甲苯胺(2-甲基苯胺) | o-Toluidine | 95-53-4 | | 2,4-二氨基甲苯 | 2,4-Diaminotoluene | 95-80-7 | | 2,4,5-三甲基苯胺 | 2,4,5-Trimethylaniline | 137-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