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货员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PC控制理论运用于进货检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0 08: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实施了日供货,以减少库存,从而降低库存成本。这样的供货体系给进货检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论是采用GB2828抽样管理办法,还是采用百分比抽样(虽然不太合理,但很多公司仍然在采用),样本量大的检验,必然造成进货检验员人力资源的短缺。如果不增加人员来完成规定的抽样,检验员会人为降低样本量,或匆匆忙忙检查,以完成本次检验(检验不完,要停工,要追究责任)。长期以来,进货检验不但压力大,还给企业带来了质量隐患,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想到了SPC控制理论,SPC能控制生产过程,为什么就不能控制进货检验过程呢?
设想一下,每一位进货检验员每天检查不同种类配件,按规定的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检验样本,记录检测数据,与标准对比,判定样本中多少个不合格,再根据合格判定数判定本批是否合格。每批都采取数据,但未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用于统计分析。设想方案如下:
       第一步:每个进货检验员根据技术要求确定每个配件的3-5个关键特性尺寸(此尺寸受控,就能保证此配件的质量)。
       第二步:针对这几个关键特性,每批进货随机抽取3-5个配件进行测量(当然正规生产过程是连续采样),并记录数据。
       第三步:收集25组数据。
       第四步:根据SPC知识制作控制图。(上下限考虑到风险可适当加严)
       第五步:判断此配件的进货过程(含包装运输)是否稳定。
       第六步:稳定以后转入控制用控制图。
       第七步:以后每批货只需检测3-5个配件的3-5个关键特性尺寸,将平均值和极差打点于控制图(一个关键特性尺寸一张控制图)上,根据点是否出界就可判定本批是否合格。
这样做的好处:
       1、样本量只需3-5个,大大减少了检测时间,弥补了人员不足,检测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同时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
       2、可监控此配件质量的发展趋势,及早报警,给供方提出将要产生不合格产品的信息。因为等检验再发现不合格,已经晚了。不但影响生产,还会给供方带来运输、返工、返修等消耗费用。
       3、将运输中造成的缺陷(或变化)也纳入了监控。
       4、可以和供应商的生产过程控制的SPC做对比,根据控制图的趋势以发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外贸验货员网

GMT+8, 2025-4-21 01:35 , Processed in 0.0470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