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脱离客户要求,闭门造车
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要求究竟是如何的?作为品质管理人员,你是真的了解吗,是抓到了客户要求的重点了吗,还是根本就是在发生抱怨的时候才搞明白:原来客户的要求是这样的!?相对于主要品质特性,即功能性的要求,因为业务人员,开发工程人员,制造人员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以及各项检验标准是可量化,及可操作性的,一般不会给品质管理造成困扰。如果这样的重要特性都会造成困扰,反之品质部门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真正的“杀手”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辅助功能,外观,包装方式,运输交付过程等后段项目。这些是品质管控的难点所在,但确实直接影响客户对交货公司的品质保证概念的。产品的外部品质管控要较内部制程管控复杂的多,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增加,可利用资源少。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的范围不只限于入库到上线使用的品质保证,直至最终客户的满意才是对品质的要求达成,否则,所有突发的品质异常都是供应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才能真正地保证客户的品质要求,对于非数值量化,文字表达的品质要求部分是最容易发生品质争议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且如何准确的判定也是难题,更重要的对这样的要求是否已超出行业的标准,或已超出企业本身的品质水准,如果是,那么不良的概率又是多少。要怎样才能提升品质,降低成本,保证客户的要求能满足。这些都是品质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品质工程”存在的真正意义!为客户设计品质,而非简单的统计分析。那么如何确保客户要求呢?首先要明确定义客户品质要求的项目(产品前期的开发与设计阶段),其次将这些要求转成内部可执行的制造要求及判定依据(试产阶段),然后是确认达成状况,并持续改善(量产阶段)。客户品质要求如何取得?(针对生产型企业)标准明确统一,才能避免争议。只有面对面的沟通,将客户的进料标准转成内部的放行标准,在必要的时候还有予以加严!以确保客户要求的充分达成。任何脱离客户要求的标准都不可以称为“标准”,闭门造车式的工作方式与态度,只能带来更多的品质困扰!
2、错误理解“品质是制造出来,非检验出来的”
} “品质是制造出来,非检验出来的”这句话本身在于强调品质产生的过程,是无可厚非的.但若片面强调"非检验出来的",用于推脱责任的借口,则是不可取的.品质检验的目的是什么? 品质检验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发现不良,将不良区分,而要包括透视产品发展的趋势,及时矫正,从而避免不良产生。这里所谈的“透视”并不是复杂的SPC统计。也非短期制程能力的研究。而是在制程检验的过程中,从测试数据的分布趋势,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这对检验人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检验员上升为检验工程师,是未来IPQC发展的方向,也是品质检验发展的趋势(检验的工作应充分强调自主检验能力的加强。将日常检验直接划分制造部门),任何品质异常的产生(针对批量),必然是由小到大的蔓延。首先要确认标准是否一致,并且是否正确。其次,检验人员是否确实按照标准执行检验:包括检验依据、频率,抽样计划的切实执行。然后,检验的规范设定是否合理。如果切实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批量的异常又如何产生?细节决定成败,没有执行力的保证,任何的成绩都是表面不持续的。生产部门的责任不需要品质部门来说明,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可改善的部分是自己,强调个人担当!今天品质没有做好,就是我们品质部门的责任!!
3、脱离生产实际,狂热追求理论
理论是由生产实际的状况不断的积累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经过人员的生产反馈,最终形成的对生产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系统知识.理论有很多种,目前流行的是6sigma,并且由MOTO GE,证实是有效的.那么是否科学性的理论对实践都有指导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对于指导性而言,不同的内外条件,指导的效果必然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因资质的差异,即使同样的练习同一武功秘箕,其成果必然不同.
4、孤立品质
个人主义
没有助手,都是对手;最后双拳不敌四手.品质的完成,是客户对你工作的肯定与的最终满意.如果孤立的将品质看作是某个部门的责任,那么导致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