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胶件常见缺陷造成原因与解决办法一 | ||
| 造成原因 | 解决办法 | |
| 1.胶料含水分过多 | 1.充分干燥胶料,干燥后不可露置于空气 | |
| 2.射胶速度不当 | 2.调整射胶速度 | |
| 3.聚合物因高温需发生分解气体 | 3.适当调低料温 | |
| 4.丝杆剪切速度过快,物料因磨擦需产生热分解 | 4.减小丝杆速度 | |
| 5.有杂料渗入 | 5.不可混入杂料,洗机清简等 | |
| 6.料在模内流动缓慢 | 6.加大入水口 | |
| 7.模具排气不良 | 7.清洁或加多排气 | |
| 1.压力不够 | 1.增大射胶压力 | |
| 2.射胶枕压时间太短 | 2.增加射胶枕时间 | |
| 3.模温太低 | 3.增加模温 | |
| 4.射胶不足 | 4.增加射胶量 | |
| 5.渗入杂料 | 5.防止渗入杂料 | |
| 6.排气不顺 | 6.清洁或增加排气槽 | |
| 7.料温太低 | 7.加大料温 | |
| 8.射胶速度不当 | 8.调整射速度 | |
| 9.入水口不合理 | 9.转换入水口位置或在夹水纹处加垃圾 | |
| 1.水口位过多或太差 | 1.控制水口料比例,防止胶料不可污染 | |
| 2.附在螺丝杆上的杂质胶料氧化分解 | 2.定时清洗螺杆 | |
| 3.料筒或模腔的胶料因分解产生的气体对机筒或模腔的腐蚀作用 | 3-1经常清洗模腔及机头内部死角 | |
| 4.料温太高 | 4.降低料温 | |
| 4.脆化 | 1.混入杂料 | 1.不可混入杂料 |
| 2.水口料比例过大 | 2.减少水口料比例 | |
| 3.物料不干 | 3.烘干胶料 | |
| 4.熔休温度太高,导致有胶料分解而降低活性 | 4.降低射量温度 | |
| 5.背压太快 | 5.降低背压 | |
| 6.速度太快 | 6.降低射胶速度或螺杆速度 | |
| 7.胶件应力太大 | 7.通过热浴或烘烤降低其内部应力 | |
| 5.困气烧焦 | 1.胶件含水分过多 | 1.烘干胶料 |
| 2.射胶速率过大 | 2.降低射胶速率 | |
| 3.料温过高,导致模腔内充气过多而使模温升高 | 3.减少料温 | |
| 4.排气不良 | 4.疏通排气,加多排气槽 | |
| 6.批锋 | 1.胶料含水分过多 | 1.胶料充分干燥 |
| 2.射胶速度过快 | 2.降低射胶速率 | |
| 3.压力过大 | 3.减小压力 | |
| 4.料温太高 | 4.降低料温 | |
| 5.模具打磨不良 | 5.重新打磨,清洁模面 | |
| 6.锁模不够 | 6.更换锁模力大的机型 |
| 7.汽泡 | 1.胶料含水过多或含杂料 | 1.烘干胶料,防止杂料渗入 |
| 2.料温过高,引起分解气过多而包在料内 | 2.降低料温 | |
| 3.射胶速度过快,导致气休来不及排出 | 3..降低射胶速度和丝杆速度 | |
| 4.排气不顺 | 4.清洁排气拉,加多排气槽 | |
| 8.缩水 | 1.射胶压力或枕压过小,物料难以压缩到适当密度 | 1.增加射胶压力和枕压 |
| 2.时间太短,物料来不及回复到适当密度 | 2.增加射胶时间和枕压时间 | |
| 3.料温太高,引起收缩量增加 | 3.降低料温 | |
| 4.模温太高,使气体固在中间形成凹缩 | 4.降低模温,延长冷却时间 | |
| 5.射胶速度过快,背压过大 | 5.降低射胶速度,减小背压 | |
| 6.胶量不足 | 6.增加射胶量 | |
| 7.入水或浇道狭小 | 7.增大入水口,加大浇道或流道 | |
| 8.壁厚不均或太厚 | 8.尽量使壁厚均匀,减少壁厚(可考虑做) | |
| 9.走料不足 (缺料) | 1.胶料量不充足 | 1.增加射胶量 |
| 2.压力不够大 | 2.增大射胶压力和枕压 | |
| 3.射胶速度太小 | 3.增加射胶速度 | |
| 4.胶料温度不够 | 4.升高料筒温度 | |
| 5.胶料温度不够 | 5.升高料筒温度 | |
| 6.模具冷却过快 | 6.升高模温 | |
| 7.模具排气不顺,导致模具腔气压过大 | 7.疏通或增加排气道 | |
| 8.入水口过小 | 8.加大入水口 | |
| 9.浇道或流道过狭或过长 | 9.加宽浇流道,使其合理 | |
| 10.制件壁太薄 | 10.适当加厚制件壁 |
注胶件常见缺陷造成原因与解决办法二 | ||
| 1.注射压力过大 | 1.降低注射压力 | |
| 2.闭模时间太长,使制件在模芯收缩过大 | 2.减少闭模时间 | |
| 3.机筒与喷嘴温度太高,不利于在设定时间内固化 | 3.降低机筒与喷嘴温度 | |
| 4.塑料供给量太多 | 4.减少塑胶供给量 | |
| 5.润滑剂不足 | 5.喷射润滑剂 | |
| 6.喷料口直径和进料口直径不吻和 | 6.选择适当喷料嘴 | |
| 7.浇流道或型腔壁光洁度或出模度不够 | 7.省模或加大出模度 | |
| 8.顶出结构不良 | 8.检查并改善顶出结构 | |
| 1.啤工钳出或拿出手势不或用力太重 | 1.采用正确手势和力度 | |
| 2.制件应力过大 | 2.采用定型处理 | |
| 3.模具冷却不均匀或模温不当 | 3.检查模温,调到适当温度 | |
| 4.射胶压力太大 | 4.增大射胶压力 | |
| 5.枕压过大 | 5.减小枕压 | |
| 6.料筒温度过高 | 6.降低料筒温度 | |
| 7.冷却时间太短 | 7.加长冷却时间 | |
| 8.入水口位置不当 | 8.转换入水口位置 | |
| 9.出模不顺、扣模 | 9.省模、增加出模度 | |
| 10.顶出结构不良 | 10.改善顶出结构 | |
| 11.制件壁厚不均,导致内部应力过大,收缩不均 | 11.尽量使制件壁厚均匀 | |
| 欢迎光临 验货员论坛 (http://bbs.wtoqc.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